针刺歌赋集锦
第一节头面五官喉舌病
头面之疾针至阴,曲池合谷法可循。
头风目眩项强换,申脉金门手三里。
至阴穴对头面病的作用,包罗广泛,颅脑五官均可应用。这是“上病下取”法则的具体典范。如头重、头痛:头晕、颜面潮红,癫痫发作,双目上戴、耳鸣、鼻塞,鼻出血,暴生胬肉、眼暴赤肿等症,均可用三校针点刺出血,或用周氏万应点灸笔快速点灸、均可立收显效。特别是高血压之头痛头晕,颜面红赤时,既可在至阴穴用点灸法而收效,亦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约0.3毫升左右),血压能大幅度下降,而维持时间亦较长。足太阳与手足阳明诸要穴、对头病均有作用。
手阳明分布于头面耳前后及口鼻诸处,不仅合谷、曲池可以有用。其他要穴如手、足三里等皆可选择,而收效亦同。
[头痛]十首
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
顶心头痛者,以头顶正中疼痛为最剧,头痛多与头晕并存,眼不开者头晕不能睁眼也,亦即头痛与头晕等症、针刺涌泉,以上病下取、均可有用也。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出《玉龙歌》,上条之头痛头晕取用涌泉、是上病下取,引气下行之义。此之头痛头攀取用神庭,是就近取穴而直接作用于头脑。可两法同用或单用。又在头晕之际多伴有呕吐,配手,足三里等穴,就更见其周到。
列缺头痛及偏正,痰涎咽干泻太渊
手太阴之脉,并不上头,用列缺,太渊以治头痛者。乃《灵枢·终始》“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之义也。同时列缺为别走手阳明之络穴。而手阳明则汇于头面,更具有双重作用、在太渊处必须加强泻的作用者,是因肺气宣通,则头目自然清利,也有釜底抽薪之意在内。可见这一成方,实具有三重要义。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
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
这是一种前后相应,《灵枢·官针》中之“偶刺”法也,屡用屡验。又《聚英·杂病歌》曰:“至若面肿与项强、鼻生息肉治承浆。'亦可因症选用。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
沿皮向后透率谷,一针两穴世间稀。
用丝竹空治头痛,特以偏头痛,与太阳同义。沿皮向上斜刺指向头维与率谷,均无不可。但斜透率谷时,又不能不经过悬厘或悬颅,是一针三穴,非两穴也。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手阴心包: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三焦为阳气之父、包络为阴血之母。阳不卫外则风寒暑湿之邪乃得乘机而人;阴不营内则虚劳痰火之疾亦可乘势而生。故外关与内关具有通调气血卫外营内之功,而治外感内伤诸疾也。
身热头疼攒竹穴,大陵神门与少泽,
合谷鱼际中渚间,液门委中与太白。
取攒竹、委中上下相应、是为解表退热止头疼之主穴: 取大陵、神门、少泽是泻心热而利小肠: 取鱼际、合谷,下应太白,是清肺而理肠胃; 取液门、中渚,是泻三焦之火而通水道。是为表里双解,使邪有出路之法也。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花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
《玉龙赋》曰:“攒竹头维,治目头痛。”颅脑处各穴如相距不远,皆可沿皮斜刺而收一针数穴之效也。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
更去大都徐泻动,风池针刺三分深,
曲池合谷先针泻,祛疼除疴自安神。
出《杂病十一穴歌》。取攒竹、丝竹空、风池,以治头痛、皆近攻直取之法也。曲池、合谷也是统治头面病的常用穴,在不少歌赋中,常用大都以引气,此则在头痛诸穴中伍以大都,可见大都在止痛方面当具有其特殊意义。
头风头痛与牙疼,合谷三间两穴寻,
更向大都针眼痛,太渊穴内用针行。
牙疼三分针吕细,齿疼依前指上明,
更推大都左之右,交互相迎仔细迎。
吕细(太溪别名吕细,又内踝尖亦名吕细,同主牙疼)。大都除在止痛作用中有其意义外,特别指出应以左右交互取之为妙。也是应用大都时所应宜知者。
【眼病】九首
两睛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
目赤红肿,泪出羞明,取睛明与鱼尾,是从眼之大小眦内外分消法。鱼尾与太阳,二者相距极近,择一即可,不必同用。
肝家血少眼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同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
《百症赋》曰:“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则肝俞又是泻其相火、而少泽则是泄其郁热矣。同一肝俞、因配伍不同,而其用自别。
睛明治眼行间穴,合谷光明安可缺。
用睛明治目疾。特以暴发火眼、暴生胬肉与血管翳等为有效。宜深针一寸,点灸亦得。合谷是用以清面部阳明之风热,光明是泄头部少阳之亢阳:《百赋症》曰:“观其雀目肝气,晴明行间而细推。”故亦可添配行间等穴而加强之。
大小骨空针翳障,晴明合谷太阳中,
后溪主穴休忘却,攒竹风池尽可通。
大骨空在手大指中节尖上、小骨空在手小指第二节尖上,皆屈指当尖灸之。《玉龙歌》曰:“风眩目烂最堪怜,冷泪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应痊。”兼能止鼻血。其要在以后溪为主穴,殆因其能宣泄手太阳之风热,以应足太阳之睛明攒竹,而其效更著之故欤!
目翳青盲治肝俞,命门瞳子髎穴宜,
外眦五分得气泻,再兼合谷商阳医。
肝俞对目病的作用,义不赘述,是补血益气之效也。瞳子在目外眦五分处,与太阳、丝竹空相距极近,常难区别、而所主亦同。可以出血而消肿止痛。再兼合谷商阳,以祛头面之风热。是补泻同施治目疾之成方也。
凡人目赤目窗针,大陵合谷液门临,
上星丝竹空攒竹,七穴治之病绝根。
用上星、目窗、丝竹与攒竹,是就近以泄热消肿。用液门、合谷、大陵,是远隔以祛风清营,是远近相应治目疾之法也。
眼睑瞤动治头维,再兼一穴攒竹医。
眼睑瞤动,常为口眼歪斜之先兆。头维者,维持头面正常机能之意也。攒竹在眼目瞤动之际,常与之息息相连,故取之更有其意义,
眼痒眼疼光明泻,痛痒兼治地五会。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此乃宣泄足少阳之风热与上病下取之法也。
小儿雀目不见物,手拇指甲后一寸,
穴在内廉横纹头,白肉际各一壮稳。
小儿雀目、夜不见物,灸手大指甲后一寸、内廉横纹头、赤白肉际各一壮。此与奇穴之凤眼相当,皆云可主目病。
[耳病]七首
听会兼之与听宫,七分针泻耳中聋,
耳门又泻三分许,更加七壮灸听宫。
大肠经内将针泻,曲池合谷七分中。
这是以耳前之听会、听宫、耳门为主穴,大肠经内之曲池、合谷为配穴,俱为泻法为主,在听宫穴处针后加灸之治聋法,为临床所常用。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
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自然安。
这是以耳后之翳风为主穴之治聋法,亦可与耳前三穴配伍应用。对瘰疬亦效者,是近取之功耳。
耳聋侠溪与金门,合谷针之能听语
取侠溪是疏泄少阳之风,取金门是宣泄太阳之热,取合谷是清利阳明之火。是三阳同治、手足分消之法也。对发热头痛、耳鸣耳聋、听力不清者,自应有效。
重听无所闻耳门,翳风风池侠溪焚,
听会听宫通六穴,治之此患定不存。
这是取耳前之耳门、听会与听宫耳后之翳风,从耳之周围之治聋法,再以风池与侠溪同伍,这也是以上三法的综合,随宜选择,不必拘执。
聘耳生疮有脓汁,耳门翳风合谷窟。
聘耳是泛指耳道有化脓性疾病而言。在耳道有化脓性病变,也可以在耳前后及四肢取穴,这与对耳聋的治则并无不同。可见针灸治疗的主要作用是以改善患病的机体与患部的机能为主,是异病同治;而不是以特异性的治疗手段,针对特异性的致病原因的异病异治法,这一原则必须认清。
耳聋气痞听会针,翳风迎香泻如神
耳聋气闭取用听会乃是常规常法,要点是为何取用迎香?可见此处之气闭,是因鼻咽管阻塞不通,因而使听力减退,并非真正之耳聋也。耳聋气闭者乃气闭耳聋也。迎香邻近鼻明管。阻塞属于实症,故以泻法收效。用于上呼吸道感染,鼻塞耳鸣,听力减退、自属相宜。又《百症赋》曰:“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故亦可前后相应用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向人容易说。
耳内蝉鸣者鸣声如蝉,连续不断也。腰欲折者,腰痛不能俯仰也,这可能是指两病并存而言,也可能是分指两病而言。取用三里与地五会皆可有效,是因足之阳明、少阳皆由头走足,一行身之前,一行身之侧,有上病下取与后病前取之义在内之故耳。
[口病]七首
口眼㖞斜针合谷,地仓妙穴透颊车,
㖞左泻右依太冲,㖞右泻左莫令斜。
自颊车透地仓,或自地仓透颊车,是针治口眼㖞斜的常用穴,但效果并不肯定。故必须添配他穴以助之。《百症赋》曰:“太冲泻㖞唇以速愈。”如再配以合谷,效果自增。
口眼㖞斜是由于两侧的面神经张力不等。因而使之向健侧喁斜,亦即㖞斜者为健侧,而维缓者为病侧,故向左者宜针右侧,而右㖞者宜针左侧,这种关系早经古人阐明。
口臭之疾最堪憎,劳心只为苦多情、
大陵穴内人中泻,心气清凉劳宫平。
《玉龙赋》曰:“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口臭大多是心火内燔,迫使胃中浊气上泛而来。泻心包之俞穴大陵,是釜底抽薪而治其本;泻督脉之人中,是宜泄口齿之阳热而治其标,此标本内外兼顾之治法也
口干尺泽与曲泽,大陵二间少商穴,
再兼一穴是商阳,仔细治之效自获。
取少商、尺泽、商阳、二间。是清肺以存津;取大陵、曲泽,是清心以泄热。是清解上焦、宣通心肺之止渴法也。
口噤颊车与支沟,外关列缺内庭头,
再兼厉兑通六穴,次第治之病自瘳。
口噤者牙关紧闭也、与高热痉挛有关。口噤取颊车,这是常规的必用穴。取外关与支沟,是宣通三焦之风火;内庭与厉兑,是分消阳明之实热,同时也有上病下取之意在内。而列缺则具有退热解痉、清利头目诸功。
口噤先须申脉详,颊车合谷与承浆,
㖞斜添入地仓穴,不效翳风听会良。
口噤与口㖞本属两种不同见症,前者见于高热神昏、牙关紧闭及角弓反张之际,后者则是面中风邪、筋脉弛缓之故。取颊车、合谷、严浆、风、听会诸穴皆可有效,所不同者口㖞须添颊车透地仓耳,妙在申脉在其中的作用。申脉为阳跻脉所生、《难经·二十九难》日:“阳骄为病、阴缓而阳急。”头为诸阳之会。口口噤,是阳脉拘急也,同时也有上病下取之义在内。合谷如再配以太冲,当更有效。
牙疼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
二间、三间及阳溪,治牙疼喉、为临床所常用,与合谷同义。对腰痛如与肾俞相配。则远近相应、更为切贴。同时对浮风瘾疹及腰背酸麻劳损,亦可有用。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
取合谷与颇车远近相应,以治牙疼与面肿,是为临床所习用。其要是在于足临泣、乃是上病下取、引气下行:同理、至阴、厉兑与大敦等穴,亦可斟酌取用,而不必为足临泣所拘。又《百症赋》曰:“阳谷、侠溪,颛肿口噤并治,”与合谷、临泣的意义是相同的,亦可同用或单用。
[鼻病】四首
鼻流清涕名鼻渊,上星穴内刺无偏,
若是头风并眼痛,先补后泻疾可痉。
鼻塞鼻渊与鼻痔,合谷太冲龈交取。
合谷与太冲合称四关穴,功用广。此处是指鼻病而言。又《百症赋》曰:“鼻痔必取龈交。”可以配伍用之
鼻流清涕治人中,上星风府三穴攻。
脑漏鼻中臭涕出,曲差上星治有功。
鼻流清涕久延不愈者。称之为鼻渊。如浊涕恶臭,则称为脑漏或脑泻。取上星、曲差或百会通天,是治其上;取人中或迎香,是治其下;取风府或风池,是治其后。如《百症赋》曰:“通天治鼻内无之苦。”《通玄指要赋》曰:“鼻塞无闻,迎香可引。”《杂病歌》又曰:“久病流涕出不禁,百会灸之病绝根。”都是对这方面的说明。
鼽衄风府与风池,绝骨二间和迎香。
《聚英·杂病歌》曰:“衄血风府风池良。”根据针灸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是能治鼻塞与鼻渊的有效穴组,均能翔治鼻血。在下肢的有关孔穴中,对鼻血的有效穴,特以绝骨为重要,这在《资生经》中曾经着重推荐,谓其可治二十二种鼻病,用已有效,但在许多针灸歌赋中并未涉及,应予重视。
【喉病】三首
少商商阳治鼓颌,咽痛风府梗间使,
三间廉泉病绝根,咽肿中渚太溪详。
鼓者谓颌部肿胀鼓起,即今之腮腺类是也。少商出血有特效。咽喉肿胀梗寨,取间使、中渚、是宣泄三焦之实热;取三间以应少商,是清利上焦之喉肺:取太溪是滋阴降火,引气下行。又曰:“兼治廉泉病绝根。”又曰:“续增一症是咽痛,若治风府效如神。”是又可以从颈项前后分消,而具有“偶刺”之义也。
咽喉肿痛又闭塞,水粒不下合谷得,
少商兼以三棱针,刺手大指背后吉,
节上甲根不可差,排刺三针斯为毕(三商)。
咽喉肿痛、除采用合谷为有效外拇指三商更为有用。即据拇指甲角内侧之少商、而称拇指甲角外侧为老商,两者之间为中商,可以加强少商的作用。
咽喉肿痛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古人谓百会、膏育与涌泉是百病皆治。喉肿痛最为紧急,故先取百会以宣泄头部诸阳之热;再取阴交使阴气随任脉上潮而熄火;取太冲与照海,是上病下取与引气下行。《标幽赋》曰:“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闭塞。”又曰:“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拦江赋》曰:“噤口喉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即时安。”均可参证。
[舌病】六首
偶尔失音言语难,哑门一穴两筋间,
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获安。
哑门历来均认为宜针而禁灸,灸之令人是不哑者灸之可以致哑,而已哑者灸之宁不可以治乎。针书云能治重舌、舌急或舌缓不语、阳热旺盛,鼻血,项背强急。可见哑门所治之哑,乃新邪客于舌本之哑,非陈年久患之哑也。宜乎以哑门治哑者,用之少效也。此云“偶尔失音”可以用之、正此意也。《席弘赋》曰:“从来风府最难针、要用功夫度浅深。”哑门、风府紧密相连,故云只宜浅刺、切莫深针招尤也。
暗哑间使与支沟,合谷鱼际并复溜,
灵道阴谷然谷穴,兼治通谷疾即瘳。
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取然谷、复溜、阴谷、通谷四穴,以理肾而通咽喉:手少阴之脉循咽,厥阴之脉起胸中,舌为心苗,取灵道与间使,以清心是加重上病下取之用。舌裂出血必然口舌干燥无疑,《百症赋》曰:“复溜袪舌干口燥之悲。”故亦可酌予添配。
第二节上焦胸胁病
[治则]一首
心胸有病少府泻,胁肋疼痛后溪寻
心胸病取手少阴经之少府是其分内事,但虚实不同,不能一概全用泻法。这是指其对心火旺盛诸病及对下腹有关病症面言也。因少府除对胸中病为有效外、特别是对下腹及前阴诸病与有作用。如阴挺、阴痒、阴痛、遗精、偏坠,以及小便赤涩与不利等均皆有效,是因手少阴之脉下膈络小肠,心与小肠为表里,以上病症都可由心火亢盛而来,是病在下焦而其源则在上焦也,故可以用泻法。
后溪不仅对胁肋病有效,对腰腿颈项亦有作用、如《通玄指要赋》曰:“颈项痛拟后溪以安然。”后溪与申脉同用、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治腰痛的名穴。又《百症赋》曰:“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故亦可斟酌取舍。
[胸胁]三首
气户华盖遮飞虎、胁下肋边刺阳陵
又《杂病穴法歌》曰:“胁痛只须阳陵泉。”飞虎为支沟之别名,属手少阳经;阳陵属足少阳经,上下相应,对宽舒胸膈有特效。又《肘后歌》曰:“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视针七分到。故支沟对下肢病亦效。
胸胁痛者天井穴,支沟间使太白连。
三里大陵丘墟等,阳辅八穴实为便。
取手足少阳天井、支沟、丘墟、阳辅,以通胁肋:取手厥阴大陵、间使,以通心胸;取足太阴、阳明、太白、三里以调脾胃,是开通胁肋胸腹之治法也。
胸满经渠与阳溪,后溪三间间使宜,
阳陵三里曲泉穴,足临泣等九穴医。
经渠、阳溪、三间、间使,是宽畅心胸,后溪、阳陵、临泣、是通调胁助:三里、曲泉,是通达脐腹。此穴组是四面分消对胸满之治法也。
【咳喘】九首
气逆商丘与尺泽,三阴交兮与太白。
喘逆神门足临泣,阴陵昆仑合谷执。
乳根期门治喘咳,男左女右火到瘥。
气逆与喘逆,是基本相同而又有不同,即气逆者未必喘,而气喘者则未有不逆也。但在治则上每可互通。气逆取尺泽、商丘、太白,是从手足太阴上下同治而降逆平嘴:佐以三阴交更可加强作用而引气下行。喘道取阴陵与尺泽同义,皆是从太阴之合穴而理气宽胸。取神门是护心,昆仑、临泣是引气下行。这两项穴组,可以互相参证取用。
用乳根治喘咳,云火到即瘥,一云男左女右,不瘥不治,可见其作用之确切。期门正当乳根下方,其用当与乳根同义。伍以合谷,是清利胸膈而消胀平喘也。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玉龙歌》曰:“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玉龙赋》曰:“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刺。”气者胸中气病也、如咳喘上气诸病之类。两乳当是指两侧之乳根而言。
久病咳兮少商穴,天柱三壮病即康。
天柱在哑门穴外开1.3寸处,与风府、风池相距极近、星鼎足之势,当也是祛风解表之功,少商义不赘述。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杂病穴法歌》曰:“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三阴交与合谷用于胎产病,是为针家所习知,对寒疾冷嗽则为人所少用。补合谷者。是清利下焦而杜生疾之源,补泻同施、上下相应,邪有出路,是本法之要义也。所应注意者。补泻必须分别应用、不能同时兼施、即先在合谷处用补,少待再于三阴交处用泻,因为人体在同一时间和条件下,只能对一种刺激产生反应,而不能对几种刺激同时产生几种反应的缘故。
哮喘发来寝不得,丰隆刺入三分深。
丰隆多用于祛痰,此则用于平喘,当与三里能引气下行同义:如类喘并存时自更有用。三分一作三寸、不必分辨其孰是孰非。刺三分可以有效、三寸亦可有效,关键问题是下针是否着力,下针时指腕有力,则功效自生:指腕软弱,虽三寸亦未必有功,这是针家所熟悉的事实。《玉龙歌》曰:“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故亦可添配用之,
喘息列缺足三里,吐血尺泽功无比。
用三里以引气下行而平喘是迭被重视的,佐以列缺宽舒胸肠,手足相应而增其效。《灵光赋》曰:“吐血定喘补尺泽”,吐血是包括肺胃出血在内而言,手太阴之脉还循胃口,取用尺泽自可彼此兼顾也,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
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定安然。
《玉龙赋》曰:“虺羸喘促、璇玑、气海当知。”取璇玑是作用于前胸而降气平喘,取气海是作用于下腹而引气归原。《聚英·杂病歌》曰:“气块冷气一切气,气海针灸病可痊。”故用之尤多。
哮喘先教中脘寻,肺俞天突中府临,
气海三里俱称妙,列缺针之病不侵。
在这一穴组中,主要为天突、中脘与气海之任脉三穴。取天突是利其息道以畅呼吸之门,中脘是补土生金以助宣化之用、气海是培补元气以助生化之源,上下同取,故有天地人三才之义。辅以其余诸穴,其用更周。
[肺痨]二首
传尸痨病最难医,涌泉出血消病势,
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
在痨瘵病患者,每多颜面潮红。吐红发热,以及阴虚阳亢,房事频繁等见症。取涌泉出血,可收滋阴降火之效。丹田与气海同功,不必强分。
痨瘵传尸灸四花,膏育肺俞实堪夸,
大椎穴并三椎骨,鬼眼功多用勿差。
灸法对肺痨有特效。这四句歌诀,实际上是四种治痨灸法。其一是崔氏四花穴,各书多有记载,此处不赘。其二是膏肓穴与肺俞穴,二者择一即可。又《标幽赋》曰:“体热痨嗽而泻魄户”,故在第三、四胸椎两侧之诸要穴,皆可取用,不必拘执。且灸膏肩等穴,以同时灸三里为宜。《金针梅花诗钞》曰:“病人膏育自古惊,诸虚百损费沉吟,记取四椎三寸外,下陵(三里别名)同灸建殊勋。”其三是大椎与身柱,也是治痨的名穴,择一即可,不必同用。其四是灸鬼眼,原法是以癸亥日、癸亥时着灸为宜。
《千金翼方》云:“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此十三穴是指“十三鬼穴”。其中少商为鬼信,隐白为鬼垒,合为“鬼眼穴”。
《扁鹊神应玉龙经注》记载“取鬼哭穴,一名手鬼眼,一名足鬼眼,法以二拇指并缚一处,须甲内四处着火,各灸七壮。用治癫病……痴呆及风寒发狂等症,皆效”
[心烦]
心烦阳溪与神门,鱼际腕骨少商焚,
解溪穴与太白穴,更兼至阴与公孙。
人身各条经脉,均上下出入,交汇于胸中。手太阴、阳明为表里,手少阴、太阳为表里,取鱼际、少商、阳溪,与神门、腕骨,使胸中之气宣通。足太阴、阳明为表里,取太白、公孙、解溪,引胸中之气下行。更兼至阴一穴,连贯内外,通达全身。如此则胸中之烦闷可解,郁气能舒矣。
第三节 中焦肚腹病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拦江赋》曰:“心胸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杂病穴法歌》日:“公孙内关腹痛止”。《标幽赋》日:“牌冷胃疼、泻公孙而愈。”又日:“胸满腹痛刺内关。”公孙与内关相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功用甚多,即“公孙内关胃心胸”是也。故对胸痛、胸闷、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等症,其功不亚于肚腹病且尤过之、又《通玄指要赋》曰:“心胸病求腕后之大陵。'《玉龙歌》曰:'腹中疼痛苦雄当,大陵外关可消详。'大陵与内关,以及内关与外关之间、是可彼此互通的。
食不下兮治内关,鱼际三里三穴间
用鱼际是清利喉咽。内关、三里是舒畅胸腹,如此则胸膈自酒、饮食自下。
[呕哕]二首
呕噎阴交不可少,脐腹有病曲泉针。
呕者有声无物也:噎读咽,食塞咽喉也。取阴交治呕噎、亦属引气下行,开通胸隔之义。又《席弘赋》曰:'哈不住兮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痰,”也与取用阴交同理。又《百症赋》日:“胸满更加塞,中府意舍所行、”故亦可配伍应用。意舍穴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健脾和胃,利胆化湿,治腹胀、背痛、肠鸣泄泻、小便黄、呕吐、恶风寒、消渴、食不下等症。中府穴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陷者中,动脉应手,仰而取之。“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哕,欬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曲泉位于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内缘凹陷中,为下肢阴经之要穴,用治腹中诸病义自可知,脐当腹之正中,脐腹有病者、病痛以腹之中央为甚也,又《通玄指要赋)曰:“脐连腹痛、泻足少阴之水(阴谷)”曲泉为足厥阴经之合穴,阴谷为足少阴经之合谷,截病取俞,府病取合,脐腹有病是病在小肠之府也,故曲泉与阴谷。其义是一致的。《聚英·杂病歌》曰:“脐痛中封与曲泉,再兼水分通三穴。”中封可以加强曲泉的作用,水分是就近作用于病处,功效自可加强。
呕哕百会曲池中,间使劳宫商丘底。
在呕叶之际常与眩晕伴随发生,取用百会自可统筹兼顾。间使、劳宫与商丘、曲池,是通其胸腹。而呕哕自止。
心痛翻胃治劳宫,少泽上中二脘侣
《通玄指要赋曰:'劳宫治胃翻心痛以何疑。'劳宫与内关的作用基本是一致的。再就近取上脘与中脘、其效更切。少泽常用于催乳、行乳及乳肿,可见其对心胸具有宣通疏浚之功、故可用以增强劳宫与上脘中脘的作用。
[中满]二首
胸肋满兮治阳陵,三里上廉三穴精。
阳陵通乎胁肋,三里、上廉通乎胃肠,是胸腹胁肋三面分消之治胀满法。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泻效如神
不论老幼依法用,管教患者便抬身。
中满是指上腹阻胀膨满。阴包属足阴肝经,位于膝上四寸、股内两筋间,多用以治下腹病,此用以治胸腹胀满,足可补其未备。所谓“依法用”者,谓必须应用泻法其效方显也。
【腹胀】四首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席弘赋》曰:“男子三里高。”食癖者宿食不消也。气块者肠腔充气、胀气,以及肠痉挛等症状是也。手足三里上下同取、皆通调肠胃之功也。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杂病穴法歌》曰:“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璇玑下通胃院,三里上通胃腑,上下相应而中部自通之法也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阴陵泉能健脾利湿,承山能进食、利大便。此言胸腹胀满,饮食不思,用之为有效也。
心腹胀满绝骨上,更兼一穴是内庭
“若然胃热治悬钟。”是心腹胀满乃胃中有热也。绝骨一名悬钟,属足少阳,解少阳之热郁而宽舒胸胁也。佐以内庭、直通本腑,则清胃之功更著:
[脾病]
脾虚腹胀谷不消,只治三里最为高。
脾病溏泄若不愈,此病须治三阴交。
用三里以健脾消食、用三阴交以健脾利湿,单用与合用均可收效。
[噫气]
噫气劳宫与大敦,少商太渊与神门。
太溪陷谷与太白,八穴治之神效臻。
取手足少阴之神门、太溪;手足太阴之少商、太渊、太白,手足厥阴之劳宫、大敦、是三阴同治以调其内。阴极阳生,一阳来复,取足阳明之陷谷以应乎中。对心肺胃肠诸病均可有用,岂止噫气而已哉!
【霍乱】
霍乱中脘可刺深,三里内庭泻几许。
霍乱是包括急性肠胃炎之剧烈吐泻而言。针中脘可以穿过腹膜,直达胃体,虽三寸亦无妨。泻三里内庭,则是引气下行之义。《逢源》霍乱条云:“太溪吐泻神效。”又云:“吐泻不止者,中脘、天枢、气海。”可以斟酌取舍。
【痢疾】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匹,
合谷通治胃肠病,百会鸠尾亦能医。
《杂病穴法歌》曰:“痢疾合谷三里宜。”这是对胃肠病的通治方法。又《灵光赋》曰:“百会鸠尾治疾。”可以备用或同用。
【蛊胀】
蛊胀应知照海灵,行间气海三阴交,
水沟三里内庭稳,水分多针病转深。
盎胀亦称鼓胀,言腹大绷急如鼓,而四肢则枯瘦,与今之肝硬化腹水相似,与全身浮肿而腹胀如鼓者有所区别。取水沟,是开上窍以通下窍;取气海,是通膀胱之化源以开水道、取照海、行间、三里、内庭、三阴交等穴,是上应气海而利小便。其中水分一穴,宜多灸而少针,《灵光赋》谓:“水肿水分灸即安”,此处则特指出“水分多针病转深。”实为至要,尤宜注意。
【水胀】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
先针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
四肢浮肿阴陵泉,合谷中都中渚先,
行间内庭曲池穴,三阴交与液门连。
四肢水肿亦即全身水肿也。上取中渚、液门,下取阳陵、中都、行间、内庭、三阴交,是四肢上下相应,行水利湿之消肿法。又《灵光赋》曰:“复溜治肿如神医。”亦可添配用之。
第四节下焦前后阴病
[治则]二首
小肠气结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再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
阴交对下腹病的作用是其本职,“良久涌泉针取气”者,即先取阴交,待其作用已经产生时,再取涌泉以取气下行增强其效果也。
若逢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
大敦章门求气海,关元归来泻太冲。
七疝是前阴及睾丸诸病之统称,脐下之阴交可以就近发生作用。佐以照海、曲泉,亦与在涌泉取气下行同义。如再不能生效,可加添气海或关元以增强对下腹的作用。且以泻法为宜,因前阴及睾丸诸病,属虚者少,属实者多也。又《症治要穴歌》曰:“七疝奔豚首大敦,章门照海要讨论,归来然谷太冲穴,气海关元与命门。”《百症赋》曰:“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
【淋病】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补三里随呼吸
用气海治疗尿道刺痛、丸肿大与下腹诸病这是分内的事,其要是佐以三里其效方显也。三里不仅是百病皆主,更能引火下行,使州都清利,水道通调,这与取阴交时再取涌泉或照海的关系是一致的。呼吸者,呼补吸泻之意也。随呼吸者随其症之虚实而施行补泻也。
【尿闭】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尿如注。
是“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之义。又《聚英·杂病歌》曰:“小便不通阴谷焚,更兼阴陵通二穴。”故亦可同用分用或轮用。
【尿赤】
小便赤如血大陵,兼治关元病始轻。
小便黄赤取用大陵,是清心泻火之功;佐以关元,是加强利尿的作用。
【遗尿】
遗尿神门鱼际穴,太冲大敦及关元。
《席弘赋》曰:“小便不禁关元好。”遗尿患者每多梦境,神门、鱼际是清心肺以宁神,关元与大敦、太冲,是远近作用于下腹,是上中下三部同治之法也。
【便秘】
大便闭结通照海,支沟泻动有神功。
肾为水脏,三焦为决渎之官,取支沟与照海以通便秘,是增液行舟之法。又《席弘赋》曰:“大便闭涩大敦烧。”《聚英·杂病歌》曰:“闭塞照海与章门。”又曰“闭塞照海与太白,兼治章门如神丹。”故亦可斟酌取舍。
【大便失禁】
大便不禁丹田穴,兼治大肠俞即瘳。
这是益气培元、收肠固脱之治法。也适用于下元虚损诸症。
【大便下重】
大便下重治承山,解溪太白带脉间。
【便血】
便血承山并复溜,太冲太白四穴求。
太白与解溪同用,是“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之义。承山通乎肛门,带脉环络下焦,对便血、滑泄及脱肛等皆可有用。
【阴茎痛】
阴茎痛兮阴汗出,太溪鱼际与中极,
更治一穴三阴交,四穴治之多有力。
从以上的许多例证中,可以看出,凡是能对身体某一部位与某一器官,发生影响与作用的孔穴或穴组,均可对这一部位或这一器官所发生的不同病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治疗作用。因此掌握这些孔穴与穴组的作用规律,就可执简驭繁,便于记忆和应用。对阴茎痛与阴汗出的法则,以及其他治则对这一病症的作用,自可了然于胸,而免于刻舟求剑矣。
【阴核】
阴核发来如头大,百会鸠尾真可骇。
所谓阴核,当是指在人身之阴部所出现之巨大肿块而言。比如脱肛、子宫脱垂,以及睾丸肿大,与疝内容出等皆属此类。“妇女阴中生核,肿大不消,此亦阴挺之类。”用百会治脱肛乃是传统的方法,因此,除脱肛而外,阴挺及其他阴部肿大物,百会一穴皆可取用,亦下病上取,升阳固脱之法也。《席弘赋》曰:“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故亦可添配用之。
[难产]四首
横生倒产灸奇穴,妇人右脚小趾尖,
炷如小麦一壮灸,下火立产效通仙。
《逢源》卷五:“横生逆产,于右足小趾尖头灸三壮,立产。”作者临床经验早已证明,十井与十宣的功效基本是一致的,故至阴与小趾尖,同可用于催产及矫正胎位;亦可与三里同伍,以加强其作用。如《杂病穴法歌》曰:“三里至阴催孕妊。”至于为何要应用右侧,这也可在临床经验中找到佐证,即在病侧取穴,其效果较之在健侧取穴为佳;对左右难分的病变,则以右侧取穴为好;胎位不正与难产,左右难分,故以右至阴为好;如能双侧同取,则效果当更好。至阴既可用于胎产,自然对于崩带及痛经等病亦有作用,用已有验。
横生死胎治太冲,合谷三阴交穴同
太冲除可用于催产外,对下腹病具有广泛的效果。《逢源》卷五:“凡难产、横生死胎,皆取太冲。”与合谷相应、自更恰当。
妇人临产若艰难、一泻三阴交即安、
合谷独阴挨次取,胜教方术服仙丹。
合谷与三阴交,历来认为是催产下胎之名穴,佐以独阴(第二趾下横纹中)以增强其功效。如添配至阴,亦无不可。
死胎胞衣不得下,阴交照海内关寻。
死胎及胎盘滞留,取三阴交是就近作用于下腹。照海与三阴交的作用也基本是相同的。用内关催产是因手部腕前后诸穴,对下腹诸病多有功效。如阳池可用于子宫不正,少府可用于尿闭、丸睾、阴挺,二白治痔,阳谷兴阳,少泽、前谷催产,列缺主尿血、阴中疼痛,间使能调经固精,劳宫治便血,内关除用于催产外且可收脱肛。至于合谷对胎产方面的作用,已无庸赘述。
【血崩】
血崩气海与大敦,阴谷太冲然谷焚,
三阴交穴与中极,七穴治之病不存。
【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通里高,行间隐白三阴交。
通里为心与小肠之络穴,心移热于小肠,因而下焦热蓄,月经过多时,自可取用。行间与太冲其用相近,与三阴交同伍,以应通里,而收止血清营之效、
【阴挺】
阴挺出兮治太冲,少府照海曲泉同。
以足阴经之太冲、曲泉为主,手足少阴之少府、照海为辅,作用于前阴及下腹,阴挺仅是其中之已耳。
四肢关节病【治则】六首
膝以上病灸环跳,再兼一穴风市疗;
膝下病者灸犊鼻,膝关三里阳陵效;
足踝上灸三阴交,绝骨昆仓三穴高:
足踝以下灸照海,再兼申脉病绝苗。
这是对下肢病的施灸纲领,执简驭繁,可以参证。
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风痹痿厥者,下肢酸软疼痛,麻冷无力也。大杼在一椎旁开一寸五分,下肢病在上背取穴,是下病上取之义也。且大杼又为骨之会穴,故更有意义曲泉为足厥阴经之合穴,肝主,与大上下相应,更见周到。可见大杼与曲泉,乃舒筋健骨之要方与妙方也。
腿脚有病寻风府,股膝肿起泻太冲。
风府穴古人有禁灸之说,云灸之使人失音,这乃是指直接之化脓灸而言;在改用温和灸,特以快速点灸,自然是不在禁灸之列,且效果明显。针刺风府亦复不易,古书云针三四分,由于解剖知识之进展,入针至二寸五分左右其效方显,但必须异常审慎。《席弘赋》云:“从来风府最难针,要用功夫度浅深。”作者每不针风府,改针风池,效果也同样良好。对下肢病如足跟痛、踝关节肿痛、双下肢无力等,确有显效。《玉龙赋》曰:“风池绝骨而疗伛偻。”如下上同取,自可相得益彰。
髋下膝上为股,俗称为大腿是也。股膝肿胀而泻太冲,是釜底抽薪之法,即“在下者引而竭之”之义也。《大成》曰:“太冲主淫泺腑酸不能久立。”又曰:“行间治膝肿腰疼。”故太冲或行间对下肢肿胀酸软、行步不利者皆可用之
肩背诸疾中渚下,腰脊强痛交信凭。
《通玄指要赋》曰:“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杂病穴法歌》曰:“脊间心后称中渚。”《席弘赋》曰:“久患伤寒痊。”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此之伤寒乃伤于寒邪也。又《灵光赋》曰:“五指不伸中渚取。”故手臂肩背诸疾,均可用之。
交信与复溜同属足少阴肾经,二穴平齐,同在内踝上二寸是,针书云:“前傍骨是复溜,后傍筋是交信。”二穴所主亦相近。且复溜与交信的位置各家意见并未一致,故在内踝上二寸进针或着灸,对肾气不充因而腰脊强痛者均可有用。(二穴倒马针)
湿寒湿热下髎定,厥寒厥热涌泉清
下肢无论为湿寒与湿热为病,均可取用下髎;无论为下肢寒冷,或双足与足心发热,均可取用涌泉也。
二陵二跷阴阳交,头项手足互相与。
二陵是指阳陵与阴陵。二跷是指申脉与照海。阴阳交指阳交与三阴交。以上均为下肢之要穴,对头项病是上病下取,对上肢病是手足相应,对下肢除可就近作用于患处外,亦可左右交互取之。
【肩背痛】四首
肩背俱疼针肩井,不泻三里令人闷。
《玉龙歌》曰:“急疼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原来气聚,补多泻少应其中。”《通玄指要赋》:“肩井除两胛难任。”《聚英·杂病歌》曰:“胸膊闷兮肩井痊。”《标幽赋》曰:“肩井、曲池,甄针臂痛而复射。”肩井向来是慎针与禁针穴之一但功用不可废弃。如改用灸不仅安全稳妥,而且更为有效。《流注指微赋》曰:“肩背疼责肘前之三里如同时再加取手三里,自将更为合辙。
手连肩背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杂病穴法歌》曰:“手连肩背相引疼,合太冲能救苦。”《天元太乙歌》曰:“手挛脚背疼难忍,合谷仍须泻太冲。太冲居第一、二跖骨之间,合谷居第一、二掌骨之间,故合谷可以认为是上冲,而太冲亦可认为是下合谷,上下相应,功效独多。
臂寒曲泽与神门,手腕动摇曲泽存。
神门与曲泽属心包与包络。是助心阳而除寒风也。增用神门,亦无不可。
肩背酸疼治风门,肩井中渚支沟焚;
后溪腕骨委中穴,头项腰背病不存。
手足少阳太阳同治。而以风门、肩井为君余经为使之穴组也。除肩背酸疼外,对头项腰背强痛及外感发热亦效。
【腋下肿】
腋下肿者阳辅宜,足临泣穴与丘墟。
在足少阳胆经之五输穴中,连取三穴,以治腋肿痛与马刀挟瘿,对胁肋疼痛自亦有效,皆通经开结之功也。
【腰腿脚膝】十三首
腰背伛偻风池穴,悬钟肺俞病即瘳。
腰背伛偻未有不头倾项弓者。取风池是强其项也,取肺俞是伸其背也,取绝骨穴是益其髓也。
久患腰疼肩背劳,但寻中注天枢调。
用中注治腰疼痛,与取用阴交是一致的,是后病前取,从阴引阳之法。如腰背痛偏左,则取左中注或左天枢,效果佳良。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
髋骨在此处有二义:一是指骨名,又名骨,即骨盆骨;一是指经外奇穴名,见《类经图翼》,位于梁丘穴外开一寸外。《玉龙歌》曰:“髋骨能医二腿疼,膝头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此言髋骨、三里与复溜,能治腰腿疼痛也。
腰软腰痛脚孪急,取得委中经血调。
后溪太溪鱼际妙,冲阳厉兑太冲齐。
用委中发治腰痛,是习知的常用穴。《灵光赋》曰:“五般腰痛委中安。”《通玄指要赋》曰:“腰脚疼在委中而已矣。”又《玉龙赋》曰:“人中、委中,除背脊痛闪之难制。”《症治要穴歌》曰:“腰痛太溪血郄妙,冲阳厉兑太冲齐。”血郄即委中,血郄的取义不仅是因其能针刺出血而增其效,同时也因其有通调血脉之功而得名。如能确中其经穴,则血脉自然调和。此亦可与人中、太冲、太溪、冲阳、厉兑等穴同伍而增其效。
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针后能步履。
下肢酸麻疼痛,步履艰难选悬钟与条口,本为常规常法,此云先取悬钟而后条口,是先取下而后取上也。《天星秘诀》曰:“足缓难行先绝骨(悬钟),次寻条口及冲阳。”可见在先后上下之间当有其机理存在。《标幽赋》曰:“悬钟、环跳,华佗刺躄足(跛脚瘸腿)而立行。”故亦可增加其他要穴以加强之。
腰疼腿痛十年春,应针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气探根本,服药寻方枉费金。
是言对陈年腰腿疼痛,如应针不了即针刺未能收效者便应取风府与大都也。所谓“探根本”即取用大都,以上应风府,引气下行,使上下之气相接,则腰腿疼痛可除,乃是治疗本病的根本大法而不必他求也。《肘后歌》曰:“腿脚有疾风府寻。”是此意。
惺惺穴即风府穴也。宋仁宗寝疾,药未验,下诏草泽医。有应征者,用针自脑后刺入,针方出,仁宗即开眼曰:'好惺!’翼日病体良已。自尔其穴目为惺惺穴,针书初无此名,或曰即风府也。カ可见“惺惺”即清爽之意。
《席弘赋》曰:“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堪救急。”《天元太乙歌》曰:“气攻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都救急。”注家均认为系下腹之横骨穴。然而《灵枢·忧恚无言》曰:“人之卒然忧恚而无音者,何道之塞…。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刺之奈何?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可见此之横骨乃脑后之横骨,非下腹之横骨穴也。风府正当脑后枕骨之下方,可见横骨实与枕骨同义。由此知“骨大都”与“惺惺大都”本同属一法,因古人之改头换面而致混淆也。
环跳能除腿股风,冷风湿痹疟疾同;
最好风池寻的穴,间使双刺有神功。
环跳治下肢风湿痹是常用之穴。《标幽赋》曰:“中风环跳而宜刺。”此之所谓“中风”,乃下肢为风邪所中也,而其要穴则是在于风池穴。风池或风府对下肢病的作用,基本是相近的,这与上条惺惺穴或横骨穴的作用基本一致,其所以能治疟者,因环跳属足少阳经,少阳居半表半里,在治疟名穴间使的协同下,故对疟疾可有效。
脚疼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行间太冲须引气,趾头麻木自轻飘。
用三里、阴陵、悬钟与三阴交等穴,以治腰脚疼痛:义不赘述。其要点是在于用太冲引气,这与上文大都引气的作用是一致的。《玉龙歌》曰:“绝骨、三里、阴交,脚气宜此。”《天元太乙歌》曰:“腰腹胀满治何难,三里腓肠针承山。更向太冲行补泻,趾头麻木一时安。”《通玄指要赋》曰:“行间治膝肿腰疼。”均可用为参证。
脚筋短急足沉重,鹤膝历节风肿侵;
恶发不能起床枕,此等宜于风市寻。
《金针梅花诗钞》曰:“正身垂手寻风市,中指尖端穴是真,瘫痪麻疼风可出,身无痛痒足能伸。”直立深刺,效果更显。
脚膝经年痛不休,内外踝边着意求,
穴号昆仑并吕细,应时消散即时瘳。
昆仑在外踝后五分,吕细为太溪之别名,在内踝后五分(内踝尖之奇穴,亦名吕细),常可一针两穴,彼此互透,不仅对腰脚病有效,头面胸腹病亦可用之。又如《玉龙歌》曰:“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速。”《通玄指要赋》曰:“大抵腰脚疼,昆仑可愈。”《聚英·杂歌》曰:“足心疼痛取昆仑。”《灵光赋》曰:“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跷阳跷与三里。”阴跷照海、阳跷申脉,对以上诸穴,亦可参证取舍。
鹤膝肿痛难移步,尺泽能舒筋骨疼,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寻源流可调停。
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风府可用针。
更有手臂拘挛急,尺泽深刺去不仁。
腰背若患挛急风,曲池一寸五分攻。
肩背并和肩膊疼,曲池合谷七分深,
未愈尺泽加一寸,更于三间次第行,
各入七分于穴内,少风二府刺心经。
肘膝疼时刺曲池,进针一寸两相宜,
左病针右右针左,依此三分泻气奇。
在以上的大段歌文中,可以综合作出如下理解:首先是着重说明尺泽在舒筋止痛的作用,并与曲池、合谷等穴同伍,他如太渊、三间等可合用。如《玉龙歌》曰:“尺泽疗筋急之不用。”又曰:“肘痛兮,尺泽合于曲池。
《玉龙歌》曰:“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又曰:“两手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通玄指要赋》曰:“尺泽去肘疼筋急。”又曰:“但见两肘拘挛,仗曲池而平扫。”又曰:“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可见各家歌赋对尺泽的作用均十分重视。其次尺泽与曲池等穴舒筋止痛的作用的,不仅对上肢肩背病为有效,对下肢病如膝关节肿大而被称为是鹤膝风的病症等同属有效。在肘膝诸病而取用曲池时,可以左右交互取之。要想使肩背肘膝等处之拘挛疼痛诸病,疗效能够稳固,还要探寻源流在风府穴处用针,如“腿脚有疾风府寻”,与“大都补气探根本”之意,亦可取用少府穴而作用于心经。
[手热]
手热曲池与内关,曲泽列缺经渠间,
太渊中冲少冲等,劳宫九穴病必安。
这是以清解上焦心肺之郁热为主的治法,不独可用于手热或手掌发热,对热升火郁的头目诸病亦可用之。《杂病歌》又曰:“掌中热者列缺先,宜兼经渠与太渊。”故亦可择宜精简,而不必九穴全用。
第六节 杂病
一切风寒署湿邪,头疼发热外关起,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
《拦江赋》日:“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内关为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三焦为阳气之父,包络为阴血之母。阳不卫外,则风寒暑湿之邪乃得乘机而人;阴不营内,则虚劳痰火之疾亦可乘势而生。故外关与内关俱有通调气血卫外营内之功,而治外感内伤诸疾也。
[中风]三首
中风不语最难医,发际顶门穴要知,
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灾池。
发际、顶门,是指前顶与神庭等穴而言,不必是专指某穴。这是以头部要穴为主的治法,适用于中风的各个阶段。
半身不遂云中风,七处各灸三壮同:
如风在左灸在右,患右灸左艾气通。
寻穴须从百会起,次及耳前之发际,
第三肩井四风市,六是绝骨五三里,
若乃曲池居第七,灸之神效无可比。
耳前发际、悬颅、悬厘、曲鬃等穴均可包罗在内,择一即可。此乃左右互取之治法,可适用于中风之后期。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
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
这是醒脑开病之治法,在中风急救及各种卒然昏倒之际,多可用之。
[癫痫狂]二首
五痫百会内关稽,鬼腿神门与后溪,
鸠尾心腧刺灸得,上星通里愈疾迷。
痫(旧作)者间也,即时而发作时而休止也。取百会、上星,是直接用以醒脑开窍;鸠尾、心俞,伍以内关、神门,以清心宁神;手之三阳从手走头;鬼腿(曲池)与后溪可与百会、上星相应而增其效;通里通心(《玉龙赋》:“通里疗心惊而即瘥。”)络小肠,也与后溪相通特以后溪迭被重视,如《通玄指要赋》日:“痫发疯狂今凭后溪而疗理。”《拦江赋》日:“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泉涌人不死。
《玉龙歌》曰:“鸠尾独治五般痈,此穴须当仔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鸠尾下临巨阙,是胸腹间重要与敏感穴之一,宜浅刺或点灸,切忌深针,当癫痫大发作之际,可立即使之清醒。《杂病穴法歌》曰:“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故本方亦可加用劳官、涌泉以增其效。
[惊风]五首
惊痫神庭与百会,前顶涌泉丝竹类,
神阙一壮鸠尾三,七穴治之斯为贵。
狂言盗汗如见鬼,惺惺间使便下针。
惺惺即风府穴。取用风府作用于大脑,以清利头目;取用间使作用于心包,以调神明。可见风府与间使对精神错乱与盗汗这两种见症,皆可有效也。
发狂间使与百劳,合谷复溜四穴焦。
百劳的位置一说是在大椎穴上二寸、旁开一寸处;一说是在大椎尖上;一说为大推之别名。《百症赋》曰:“癫疾必身柱本神之令。”《杂病歌》又曰:“脊反折兮治风府,并治哑门真有补。”可见项后自风府以下至身柱以上这一区域,均有熄风舒筋、醒脑宁神的作用;配以间使、复溜而调其心神,合谷以清利头目,此上下手足相应、安神定狂之治法也。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刺莫深
小儿惊风有急慢之分,急惊多因高热所致,慢惊多因脾胃虚寒,溏泄腹泻而来。此取少商是清解上焦,取人中是醒脑,涌泉是引热下行,是针对急惊之治法也。少商可用三棱点刺出血,人中、涌泉用毫针点刺即可,故云“刺莫深”也。
孩小慢惊何可怕,印堂刺入艾还加
印堂为经外奇穴,《千金翼》曰:“鼻交频中一穴,针人六分,得气即泻,不补;亦宜灸,然不及针。此主癫风,角弓反张,羊鸣,面风如虫行,多睡,健忘,口噤,不识人,皆主之,莫不神验。”此谓先针后灸,可治慢惊也
[健忘]
思虑过多无心绪,少力忘前失后起,
寻穴须从百会中,患者灸之病自除。
是言灸治百会,有醒脑宁神、增强记忆的作用。
[失眠]
不得卧兮治太渊,公孙隐白阴陵泉,
并治三阴交神门,通宵得寝定安然。
手足太阴与三阴经同治、引阳人阴之安眠法也。
[伤寒】七首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极言风府、风池脑后三穴的功用,几乎是百病皆主,不仅是对外感风寒为有效也。
伤寒汗不出风池,鱼际二间兼经渠。
此之伤寒是指感受寒邪而言,汗不出必然是与头痛及发热并存。取风池是祛寒止头痛,取鱼际、二间、经渠是发汗解表,此乃治外感风寒之常用穴组也。
或患伤寒热未休,牙关风壅药难投,
项强反张目直视,金针用意列缺求。
此之伤寒是指发热病与热性传染病而言,《素问·热论》:“今夫伤寒者皆热病之类也。”患热性传染病与高热所致之热痉挛,出现项强身反折,双目上戴,牙关紧闭,痰乘喉塞,汤水不下,症候凶险已极。列缺具有退热解痉、清利头目及祛风利咽诸功,故可用以缓解症状,而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自无不可。
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
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通玄指要赋》曰:“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在热性病面胸胁胀满,且双目发黄而又汗不出者,可见已与肝脏受损有关,取用涌泉,是滋水涵木之义。用涌泉能发汗者,是水津之气四布,则玄府自通也。《金针梅花诗钞》涌泉条日:“掘地及泉泉上涌,州都能化汗能通。”亦是此意。
伤寒四肢厥逆冷,脉气无时仔细看,
神奇妙穴真有二,复溜半寸顺骨行。
四肢回还脉气浮,须晓阴阳倒换求,
寒则须补绝骨是,热则绝骨泻无忧,
脉若浮洪当泻解,沉细之时补便瘳。
此之伤寒是指中寒与寒厥而言,故肢冷脉伏。在中寒肢厥脉沉伏欲绝的情况下,指出有两个孔穴,功用神奇,就是复溜与绝骨。复溜是复脉的名穴,《玉龙赋》曰:“要起六脉之沉匿,复溜称奇。”穴在内踝上二寸,此云“半寸”,是指进针之深度而言,即沿骨刺人,不必太深,半寸即可。“四肢回还”者,四肢转温也;“脉气浮”者,沉伏之脉又见浮出也。取用复溜,脉虽复出,但仍宜视其为属阳之浮洪,抑为偏阴之沉细,而在绝骨穴处进行调整。“倒换求”者,若为属阳热之浮洪,宜用属阴之泻法以抑之;若为属阴寒之沉细,宜用属阳之补法以助之。这是针术的要妙与现宝,不可等闲视之。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深功。
用支沟与阳陵等穴以除胁肋诸疾,是属于远道取穴;此用期门,是属于就近取穴。又《百症赋》曰:“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容细寻。”故亦不必为期门所拘。如远近相应,上下交攻,则法备而效自彰。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
《拦江赋》曰:“无汗更将合谷泻,复溜穴泻好用针;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补收效如神。”《肘后歌》曰:“当汗不汗合谷泻,自汗发黄复溜凭。”《聚英·杂病歌》日:“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少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是均言合谷与复溜、泻之则能发汗,补之则能止汗也。
[大热]
大热曲池及三里,复溜不失患者起。
阳明多气多血,取手足阳明之合穴以退热,取复溜是滋阴除火也。
[丹毒]
赤游风者治百会,兼治委中诚有功。
赤游风,又名赤游丹,即丹毒,因其发无定处,患处鲜红如涂丹故名。头属诸阳之会,取百会则全身阳热之气,皆可得以宣泄,且百会百病皆主故也。委中为血都,三校或毫针点刺出血,有清营泄热、凉血解毒之功,除用于丹毒外,对浮风瘾疹及痈肿疮疡当亦有效也。
【痈疽】
痈疽发背肩井攻,再兼乳痈泻委中。
肩井为治疗乳痈之有效穴,乳痈亦痈疽发背之类也。是治疗乳痈者可以治疗痈疽发背,而治疗痈疽发背者,亦可用以治疗乳痛也。
[中署]
中署人中百会搜,阳明合谷内庭求,
热伤肺气胸膈满,列缺气海中极收。
中暑热厥,取人中、百会以醒脑,取合谷、内庭以清解阳明。如因肺金被灼,因而胸痞满者,则应同时取用列缺以清解上焦,再取气海或中极以引气下行。
[疟疾]二首
骨寒髓冷火来烧,灵道妙穴分明记,
疟疾寒热真可畏,须知虚实可用意,
间使宜透支沟中,大椎七壮合圣治。
连日频频发不休,金门深刺七分是。
疟疾三日得一发,先寒后热无他语,
寒多热少取复溜,热多寒少用间使。
液门深刺透四穴,静以留针疟遁踪。
这是对疟疾辨症施治的一套穴组,其一是说明灵道的功用,冷则激骨,热则如焚,这是疟疾的常见症状,用手少阴心经之灵道以截疟,当系清心泄热之功。因为恶寒战票,正是热势升腾,如用于其他恶寒发热病症,自亦可有效。其二是说疟疾虽应分虚实论治,但大椎用灸,间使用针,这乃是治疟的基本法则。圣治者治疟之准则与大法也。其三是说如果疟疾是每日发作,则应取用金门穴。疟原虫的分裂周期,均为48小时,如24小时发作一次,可认为是两组疟原虫交叉感染,但在采用针灸治疗,每可一次收效,不须分两次治疗,也不一定限于取用金门。疟疾三日一发,所谓三阴疟疾,可分寒热多少论治。如寒重热轻者,则应取肾经之复溜以抑阴:热重寒轻者、则应取心包之间使以泻阳。以心肾主一身之水火也。“无他语”者,也以先寒后热为常见也,疟疾的治法虽多,但常以《金针梅花诗钞》深刺液门,一针四穴为有用,录以供参。“液门深刺实多功,静以留针疟遁踪,一针四穴前人少,毕竟梅花法不同。”注曰:“疟久不愈。于发作前食顷,深针液门三寸,透过中渚与少府,直达阳池,得气后静以久留,约当发作过后乃去针,针之无不愈。此法能一针四穴,屡用屡验。”
疟疾间使大椎良,后溪合谷与膏育,
更加三里悬钟穴,疟发脾寒即便康。
用间使与大椎治疟,是常用的常规穴,《玉龙赋》曰:“间使治疟高。”《通玄指要赋》曰:“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大椎或陶道对疟疾的功效,各书均有记载;再以后溪、合谷、音育、三里与悬钟等同伍,是项背与四肢同取而收协同与交攻之效。特以膏育古人认为百病皆主、《玉龙赋》又曰:“时疫痰疟寻后溪。”在疟发前半小时施术,效果佳良。
【破伤风】
打扑伤损破伤风,痛处下针灸可攻,
后向承山立作效,甄权留下意无穷。
出《肘后歌》。这主要是指外伤感染而言,其中当也包括真正的破伤风在内。即先在患处或其附近进行针刺以止痛,后针承山以解痉,这是唐代名医甄权所遗留下来的方法。如改针为灸,直接作用于患处以扑灭致病菌,当更有其意义。
【痧症】
大陵穴治发痧凶,列缺委中天府同,
百会百劳十宣妙,何愁痧病结心胸。
痧症古无此病,明末清初始传人我国,其后乃有痧症专著。此病发作急骤,心胸烦闷,狂躁不安,腹痛头痛,恶寒发热,出汗,腰背强痛,吐泻,口,肢,指甲青黑,或肠鸣腹响,肢体出现青筋、紫筋或小红点,数处或一处,必须放去毒血。民间有刮痧疗法。取百会、百劳以清头项之风热;大陵、天府、列缺以清心肺之热:委中为血都,必须泻血以清营,十宣放血以清热宁神。头项手足分消亦有古法五十九刺之意在内。
《灵光赋》
针灸一穴数病除,学者尤宜加仔细。
识得人身真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蹄。
《兰江赋》
担截之中数几何?有担有截起沉疴。
先将八法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
胸中之病内关担,脐下公孙用法拦。
头项须还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
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
眼目牙风及面肿,更须合谷临泣担。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
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
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寻。
但遇痒麻虚即补,如逢疼痛泻而迎。
更有伤寒真妙诀,三阴须要刺阳经。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
倘若汗多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
四日太阴宜细辨,公孙照海一同行。
再用内关施截法,七日期门妙用针。
但治伤寒皆用泻,要知素问坦然明。
呼吸迎随男女别,阴阳搜穷本与标。
逼针泻气便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补泻寻子午,常将水火土金平。
水数亏兮宜补肺,水之泛滥土能平。
春夏井荥刺宜浅,秋冬经合更宜深。
天地四时同此数,三才常用记心胸。
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调各部一般匀。
夫弱妇强亦有克,妇弱夫强亦有刑。
皆在本经担与截,泻南补北亦须明。
经络明时知造化,不遇至人应莫度。
按定气血病人呼,撞搓数十把针扶。
战提摇起向上使,抽针行气病自无。
《针灸神书》琼瑶真人八脉八法歌
后溪小肠三焦中,肺经列缺内关心,
脾是公孙照海肾,临泣会胆膀胱中。
头疼眉搐腰脚痛,鼻衄须知破伤风,
先针后溪并申脉,呼吸补泻妙神功。
腿疼疝气兼头痛,申脉临泣用神针,
牙疼内外关列缺,又觅公孙照海中。
膈气呕吐食难消,针其内关与公孙,
照海穴中宜补泻,进食降气便开荣。
咳嗽呕吐治无因,大便闭涩又难通,
诸方求药难痊疴,公孙列缺效神功。
腹满胀胀气难任,内关补泻是公孙,
胁肋痛时频声唤,列缺内关用金针。
心气痛时难忍受,内关照海并公孙,
喉闭肿痛气不通,照海列缺用金针。
痃气痛时公孙补,照海内关列缺针,
伤寒腹满并结胸,先针内关共公孙。
喉闭肿痛气不通,内关申脉用针通,
失音不语是中风,照海内关五会中,
敬简因风针五会,外关照海后溪功。
牙关紧急与惊风,内关列缺有神功,
发热舌强难言语。照海开关便安宁。
背疼臂痛并耳聋,外关后溪下针分,
背中痛时难伸屈,申脉后溪二穴中。
咳嗽土喘便秘结,公孙照海用金针,
久疟牙疼小肠痛,大便秘结列缺功。
小便不通淋沥痛,申脉后溪陷中针,
妇人经络不调匀,照海公孙内关寻。
经络漏下血山崩,内关照海及公孙,
赤目痛时难忍受,列缺外关便开荣。
医功若会细搓法,万两黄金也不传,
治病除疴如影响,诸般痼疾一时倾。
又曰
流注之法最难求,呼吸临时在手头,
呼则为阳针顺转,吸则为阴逆水流。
呼吸三五度,血气遍身流。
乾属公孙艮内关,震宫归外巽溪间,
离归列缺坤申脉,照海临泣兑坎关。
补泻浮沉分逆顺,得时呼吸不为难,
相传秘密神针法,转捻千遍气自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利证券-在线配资论坛-实体配资公司-第一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